
2025年10月12日下午,秋光潋滟,北京雁栖湖畔的蝴蝶效应艺术馆迎来了一场关于时间、历史与存在的深度对话。由中国著名摄影家杨越峦呈现的《亘古之墙》摄影艺术展在此开幕。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激荡。
展览开幕前,一场长达三小时的学术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摄影界、艺术评论界、文化史学界及哲学研究领域的百余位知名人士,他们围绕杨越峦二十年来以长城为主题的影像实践,展开了热烈而深刻的探讨,共同解读这道"亘古之墙"在当代语境下所迸发的全新生命力。

本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刘铮精心策划,系统地梳理并展示了杨越峦自2005年起,跨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在燕山、太行山、贺兰山等腹地追踪、拍摄长城的艺术成果。近百幅精选作品大多采用伊尔福激光银盐制作工艺精心制作,从宏阔苍茫的全景到纤毫毕现的局部,共同构筑了一部沉甸甸的"长城影像志",引领观众穿越符号的迷雾,直抵长城最为本真、深邃的肌体与灵魂。
序幕:群贤毕至,一场学术与传承的盛会
蝴蝶效应艺术馆,其名恰与此次展览的主题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一座建筑于湖畔,试图探讨事物间广泛而深远的联动;一道蜿蜒于山脊的墙,正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为宏大的"蝴蝶效应"的实体呈现。选择在此地举办《亘古之墙》展览,本身就蕴含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意图。
下午两时许,学术研讨会率先拉开帷幕。会场内座无虚席,气氛庄重而热烈。与会嘉宾阵容强大,更因跨学科专家的加入而别具深度。他们的到来,不仅是对杨越峦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长城"这一永恒母题在当代艺术中探索的集体关注。


著名摄影家沙飞的女儿王雁亲临现场。王雁曾与杨越峦共同探访其父亲沙飞早期摄影中记录的诸多长城遗迹。与此同时,著名老一代摄影家王文澜、邓维、郭延民、吕小中、蔡元等出席,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研讨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研讨会还邀请了年轻一代摄影家,他们带来了充满活力的多元视角。此外,摄影策展人陈小波、那日松、朱炯、张宏伟等嘉宾的出席,确保了讨论兼具学术深度与策展思维的广度。
在这场高水平的研讨中,专家们摒弃了泛泛的赞誉,而是从多学科、多维度切入,对杨越峦的长城影像进行了深入剖析。讨论的焦点,超越了摄影本体的技术层面,深入到历史观、美学范式以及生命哲学等更广阔的领域。
研讨会上,伊尔福中华区代理林伟杰就展览作品所采用的伊尔福激光银盐制作工艺进行了专业阐释。
"行走"与"体感"成为研讨会的高频词汇。与会者普遍认为,杨越峦长达二十年的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最终成像的作品,更在于其创作过程本身。这是一种"具身化"的认知方式。这种创作方式,在数码时代、在无人机可以轻易获取"上帝视角"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和富有启示性。它重申了"在地性"和"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长达三小时的思维碰撞,为随后的开幕仪式铺垫了深厚的学术基底。当与会者们移步展厅时,他们的目光已不再仅仅是欣赏,而是带着研讨会所激发的思考,去进行一场更为深入的"阅读"。
凝视"亘古":影像中的时间
那些气势磅礴的全景式构图与常见的明信片式风光迥异,杨越峦的长城从未被孤立呈现。它总是深深地嵌入山川的肌体之中。画面中,长城如一条苍老的巨龙,匍匐在连绵的燕山山脉之上,与嶙峋的岩石、枯荣的草木浑然一体。它不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造奇观,而是山脉的一部分,是地壳运动与人类意志共同塑造的地理褶皱。观众能清晰地感受到,长城在与风、与雪、与云雾的对话中,正缓慢地被自然之力所吸纳、所消解。这种"融合"而非"对抗"的关系,奠定了整个展览的基调。

杨越峦用大画幅相机极高的解析力,结合伊尔福银盐工艺对细节的极致还原能力,将长城的物质细节无限放大,宛如一部打开的时间之书。
策展人刘铮在其前言中精辟地写道:"他摒弃了纪念性建筑通常追求的崇高、完整与秩序感,转而拥抱了一种'废墟美学'。这种美,不是毁灭的悲歌,而是变化的赞歌。" 这些影像见证了长城如何在与时间的博弈中,从一种刚性的、防御性的建筑结构,演变为一个柔性的、包容性的生态系统。长城的"亘古",在这里被重新定义——它不是凝固的、僵死的永恒,而是一种在持续流变中彰显的、磅礴的生命力。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1月5日。期间,蝴蝶效应艺术馆还将举办多场公众导览、摄影家对谈及文化遗产主题讲座,旨在让这部深邃的"影像志"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共鸣。
展览时间:10月12日-11月5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怀柔区水岸雁栖北区一号楼底商/蝴蝶效应艺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