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往届回顾> 2022> 展览 > 正文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2022-11-14
https://flv1.gmw.cn/gma/sheyingzhou/20231007_36874658_1.mp4

镜像•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四届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于11月8日-20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

本届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以“镜像•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征稿主题,共收到来自全国的1402组作品,图片总计23513幅。最终评选出193组入围作品、20组入展作品。

展览展示的一幅幅鲜活的影像作品共同拼合出一部宏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代生活故事图,连缀出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新时代的现场图景,镜像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嬗变与新生。

作品欣赏

刘立昌作品选

北方土炕

从土炕承载北方乡村的邻里、亲情和一切人事,见证了农村当前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是传统和现代文化交替的缩影。2014年起,我走访了家乡周边200多户农村家庭,拍摄那些仍然居住在土炕上的人们,记录他们还在“坚守”的传统土炕生活。走进每一户,坐在炕上一起饮茶、交流,他们在干什么我就拍什么,力求朴实、真实、平淡。这些照片讲述的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自己的曾经。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2016年5月25日,顺平县刘各庄村。刘玲,79岁,有六个女儿,老伴三年前去世,她不愿意给孩子们添麻烦,一直在老屋住着。她说:“这老房子是我31岁时盖的,已经有48年了,舍不得离开呀。”这是她在做自己的装老衣服。她对我说:“现在年轻人都不会做了,我做一个月就成了。”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2016年5月25日,顺平县刘各庄村。史桂芝,72岁,老伴刘兰柱,70岁,有六个女儿一个儿子,种4亩6分地。她说:“孩子们孝顺,吃的用的都是他们们买,我们老俩没有什么花项,吃菜是自己院子里种的。每个月国家给80元的农村养老金,很知足了。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2016年4月18日,高阳县旧城村。闫淑霞,(左)67岁,有两个儿子,种5亩地,俩个儿子都在县城上班,孩子们都很孝顺,地里的活用不着他们,家里缺什么孩子们就买来了。这是她和妹妹、妹夫还有弟弟边掰玉米边拉家常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2017年8月15日,蠡县高佐村,网络早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暑假期间看动漫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2016年2月23日,安新县南教台村。于凤格从小就喜欢剪纸,大半个村庄无论谁家娶媳妇、聘闺女求她剪喜字有求必应,几十年她是又搭红纸又搭时间,乐此不疲。农村都有贴窗花和贴报春葫芦的风俗,每到春节和立春前是她最忙碌的时候,要提前剪出来,给一条胡同的邻居挨户送去,有年龄大的她帮人家贴上,就图添个喜庆与热闹。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2016年4月14日,高阳县刘家庄村。村里老人常打一种叫作实和(读音hu)的纸牌,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娱乐纸牌,以“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座次变化为内容,玩法复杂多变,年轻人早已不会玩,接近失传的边缘。

李建淮作品选

见证——家乡黄海边42年

40多年来,我把自己融入渔民劳作和生活之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出海、同捕鱼,用镜头聚焦他们劳作的动态、神情,记录下他们艰辛并快乐的精彩瞬间,应该说,每一幅图片就是一个故事。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赶牛者为牛穿“鞋”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渔民的后代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铁牛赶海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中外青年手牵手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滩涂工厂化养殖捕捞对虾海鲜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休渔期

许永杰作品选

岸边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双版纳人,近年来,我用手中的相机,真诚奢望着,能记录下母亲河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无处不在的精彩。《岸边》坚持行走在澜沧江两岸,用镜头记录下澜沧江沿岸每天都在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和变迁。希望通过这组图片,感受到故乡的变化与发展。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坐落在澜沧江畔的勐罕镇曼么罕佛寺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参加泼水节活动的傣族妇女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澜沧江边训狗人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澜沧江边的骑行爱好者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来自曼景兰佛寺的都比罕(对佛爷的尊称)在江边看风景

杨佳燕作品选

生命牵挂

在冷饿、惊慌、忧虑、害怕交杂中,一群普通的党员、退伍军人、人民群众,第一时间打起精神,开始转移、搜索牵挂着的那些人和物,毕竟,生活还要继续……生命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会被第一时间想起,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也一定不会丢下的。断壁残垣中,人们寻找着需要的一切,这些东西既是生命的牵挂,又是生活的延续,是勇气和力量,是希望和明天。不抛弃、不放弃,永远在一起。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熊红信, 60岁,苗族,党员,家住漾濞县苍山西镇秀岭村,曾当过村里的党小组组长。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目睹自家的5间圈舍轰然倒下,被压的畜禽惨叫声不断。但他无暇顾及,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跑出家门,忙着转移群众。这次地震,熊红信家的3只山羊、60只鸡被埋。而畜禽养殖是他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赵兴辉,40岁,汉族,家住漾濞县苍山西镇淮安村,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儿子赵宁对他说,爸爸我的书和学习用品还在屋里,听后,他毫不犹豫冒着生命危险冲进了家门。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李汝明,53岁,党员,傈僳族,家住漾濞县漾江镇湾坡村,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打歌传承人,苦姜坡傈僳族文艺队队长。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转移了自己制作的乐器——期奔。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安佩英,55岁,汉族,家住漾濞县苍山西镇淮安村,她手中捧着的照片是家中唯一的全家福。地震发生后,她更加想念在外工作的女儿们。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李铁彬,53岁,白族,家住漾濞县苍山西镇仁民街社区。身后的狗已和他相伴了11年。地震后,李铁彬家的房屋受损,被转移到集中安置点,尽管工作再忙,他每天都坚持回家看看爱犬。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琚启立,25岁,彝族,党员,家住漾濞县苍山西镇沙河村,他手中捧着的是爷爷留下的军功章和纪念章。爷爷琚海礼是名抗战老兵,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琚启立的心目中,这些奖章是家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