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正文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2023-07-01
https://flv1.gmw.cn/gma/sheyingzhou/20231007_36874778_1.mp4

6月10日-7月14日,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北京文物保护基金会、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参展作品中,一组来自北京大学校友摄影俱乐部的图片显得与众不同。它以“田野式的深度文化遗产考察”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项目的名称为“荒野寻珠”,从2022年1月20日起,至今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拍摄了上万张图片。

该项目由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几位文物摄影爱好者共同发起。他们以京西古道的“西山大路”为主线,由近及远,点面结合,沿途寻访了四十多个村落,探寻挖掘文物遗存的历史价值,并用图片、文字和视频(包括无人机拍摄)多角度进行多媒体传播与呈现。

今天,我们来听听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荒野寻珠”小组在京西古道上的精彩故事。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会长刘学红进行主题演讲。

荒野寻珠

寻访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2022年1月20日,一个小雪纷飞的清晨。几位北大校友相约一起出发,前往门头沟区卢潭古道,拍摄古道上的石牌坊,探访有上千年历史的石佛村摩崖石刻,由此开启了一项用文字和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文化遗存的行动计划……她们把这个项目称为“荒野寻珠”。

活动发起人和组长叫吴春梅,是一位生物摄影爱好者,经常奔波于北京的山水之间,拍鸟、拍植物。她在生物摄影的同时,发现北京的山区和村落里,散落着许多文物遗存,于是,也想把这些文物用镜头拍下来。她把这个想法跟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的几位好友说了之后,得到一致响应,于是,她们约定每周出去考察一次,争取用一两年的时间,跑遍北京的山野,把有价值的文物遗存用影像记录下来。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观众观看《京西大西山文物遗存影像田野考察》作品。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荒野寻珠”小组所拍摄的视频在展览上展出。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荒野寻珠”小组与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原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会长祁庆国现场合影。

2023年6月10日,一组名为“京西大西山文物遗存影像田野考察”的摄影图片,在中华世纪坛里展出。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荒野寻珠-京西古道寻访点位图。

一幅地图上,标注着几十个密密麻麻的红圈——这是“荒野寻珠”小组一年半以来走过的足迹,《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里的几组文物遗存图片,则是她们拍摄的众多文物照片的一个缩影,能参加本次展览,对她们来说是一次“意外惊喜”,也是一次极好的激励!

一年半的时间里,她们以京西古道的“西山大路”为主线,由近及远,点面结合,沿途寻访了四十多个村落,探寻挖掘文物遗存的历史价值,用图片、文字和视频(包括无人机拍摄)多角度进行多媒体传播与呈现。

她们虽然不是学者,也不是专业人士,却非常注重考察的学术性和传播的专业性,她们的行动与追求超越了一般摄影爱好者的境界,对文化遗产影像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无梁阁

北京顺义区大孙各庄镇顾家庄村椒园庙内有一处清代古建筑——无梁阁。无梁阁原名玉皇阁,由砖石砌筑而成。阁内绘有壁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是研究古代民间绘画的重要资料。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圣母殿

无梁阁后有一座拱券结构建筑,是供奉王母女娲的殿宇,俗称“圣母殿”(也叫娘娘宫)。同无梁阁一样,也是石墙筒瓦,无梁式拱券结构。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琉璃渠村过街楼

过街楼位于村东口,坐西朝东。楼下有过街券洞。城台上有殿堂三间,皆为黄绿色琉璃制造。因门洞上面的楼阁供奉文昌及三官,故又称“三官阁”。

琉璃渠村过街楼的构件雕琢精美,色彩绚丽,是本地琉璃烧制业的历史见证。过街楼修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把每一次寻访都当作一个研究课题来对待,是“荒野寻珠”小组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在对遗存文物实地考察中,最重要的是要获取第一手材料,找到和拍到有价值的文物遗存。然而,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却遇到了很多困难,许多村落不允许外人进入,有的即便进去了,因为某些地点尚未开放,大门紧闭,看不全实物。为此,他们以真挚、诚恳的态度,向建筑的主人或看管者反复说明对遗产的关爱之心,最终都打动了对方,支持、配合了他们的考察。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连山碑

无梁阁后半山腰处有一块摩崖石刻,凿成了石碑的形状,俗称“连山碑”,上刻“椒园山石碑记”。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永定河石刻

“丁家滩石刻”位于永定河西岸丁家滩村北山脚下一巨石上。清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二十日,清醇亲王奕譞曾到永定河水利工程工地考察,工程负责人王德榜为纪念此事而题刻。

“野溪石刻”位于妙峰山镇陇驾庄村东岸的峭壁上,该石刻文字为光绪八年(1882年),王德榜率军修建永定河水利工程竣工后所留。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东魏武定三年刻石

东魏武定三年刻石位于门头沟区王平镇河北村西北部的山坡间。文字镌于一块巨大的青色石岩上,于此可俯视西部永定河故河道。这块刻石内容与史书记载史实吻合,验证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这块刻石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刻石文字。

以纪实的风格,做专业的讲述,是她们对“荒野寻珠”这个项目在传播方面的定位。

获取第一手材料之后,了解和挖掘文物遗存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就成了第二道“拦路虎”。这几位北大校友尽管学历都比较高,但都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只是一个普通文史爱好者。为了弥补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他们一方面上网收集资料,查阅专业书籍,恶补相关知识,一方面借助专家学者的资源来答疑解惑。

村里的文化人、区里的文史学者、北大的教授、研究机构的学者,都成为他们请教的专家资源。对一些疑难问题,弄清来龙去脉,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和细节,寻根究底,多方印证,力争获得令人信服的考证与解释。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万缘同善茶棚

万缘同善茶棚坐落在北京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西北,妙峰山娘娘庙会香道的南道途经于此,是四条主要香道沿途80座茶棚中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茶棚坐北朝南,为一庙宇式院落。正殿内两侧山墙上各嵌有两块90厘米见方的菱形琉璃斗方,上写“为善最乐”。房檐屋梁遍布苏式彩画。院门外两侧墙壁上也各镶有两块70厘米见方的琉璃斗方,上写“万古长春”。

在对考察成果的呈现方式上,荒野寻珠小组也有自己的追求,她们在考察中,除了拍摄照片,还有专人负责拍视频,需要的时候飞无人机,争取在传播方式上多样化、立体化,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力争达到最好的效果。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三家店龙王庙

三家店龙王庙创建于明代,清代三次重修。龙王庙里有精美的壁画,正殿东西墙壁上画有“龙君出行图”,为民间庙宇绘画的杰作。东西墙下各有六尊泥塑。历史上,由于永定河经常泛滥,除了东南西北四海龙王,三家店龙王庙还有“永定河神”像,是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永定河河神像。

荒野寻珠——用镜头呈现京西古道上的文化遗存

王平汉烽火台遗址

王平汉烽火台遗址是迄今为止在京西门头沟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处军事遗迹,砌筑于王平镇东石古岩村东北山峰峰顶,其价值在京西古代军事防御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在写文章时,不人云亦云,或者有新的发现,或者有独到的见解,或者有言之有理的观点,或者有持之有据的质疑……

目前,已经有20多篇“荒野寻珠”系列文章在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光影》上推出,有多篇被主流媒体和一些专业杂志转载或刊登。

现在,荒野寻珠项目仍在继续进行。要问为什么做这件事,她们的回答是:我们喜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喜欢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普通大众介绍普及有关北京的文史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北京,了解北京,热爱北京,进而增强公众对北京文物的保护意识。

文字来源:雪虹